解析國產盾構機機械性能,生產狀況,展望未來機械設備、機械化隧道建設存在問題和發(fā)展趨勢。
隧道掘進機(Tunnel Boring Machine),是一種隧道掘進的專用工程機械。歐美將全斷面隧道掘進機統(tǒng)稱為TBM;日本則一般統(tǒng)稱為盾構機,細分可稱為硬巖隧道掘進機和軟土地層隧道掘進機;我國一般習慣將硬巖隧道掘進機(硬巖TBM)簡稱為TBM,將軟地層掘進機稱為盾構機(shield machine)。本文盾構機含TBM。
現(xiàn)代盾構掘進機集光、機、電、液、傳感、信息技術于一體,具有開挖切削土體、輸送土碴、拼裝隧道襯砌、測量導向糾偏等功能,亦被稱作地鐵施工的“利器”。目前,盾構機已廣泛用于地鐵、鐵路、公路、市政管網(wǎng)、過江隧道、水電等隧道工程。
盾構隧道的應用領域:鐵路隧道、城市軌道交通、引水隧道、水電站建設、煤礦開采、公路隧道、地下管線。
截至2017年末,中國內地(不含港澳臺地區(qū))共計34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并投入運營,共56個城市開工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開通城軌交通線路165條,運營線路長度達到5033公里。其中,地鐵3884公里,占比77.2%;其他制式城軌交通運營線路長度約1149公里,占比22.8%。2017年新增運營線路32條,同比增長24.1%;新增運營線路長度880公里,同比增長21.2%。2016年當年線路增長首次超過500公里,達到535公里,僅一年后年線路增長突破800公里,又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增長速度前所未有。全年累計完成客運量185億人次,同比增長14.9%。擁有2條及以上運營線路的城市已增至26個,占已開通城軌交通城市的76.5%。2017年中國內地城軌交通完成建設投資4762億元,在建線路長度6246公里,在建項目可研批復投資額累計38756億元。截至2017年末,共有62個城市的城軌交通線網(wǎng)規(guī)劃獲批(含地方政府批復的18個城市),規(guī)劃線路總長7321公里。國內地下線,使用盾構機是當前的主流。
盾構機除了能夠在軌道交通中廣泛使用外,在大城市通水、通電等領域也將被逐步應用。當前,中國正處于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時期,但地下管廊的建設相對滯后。發(fā)展城市地下管廊,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還極大方便了電力、通信、燃氣、供排水等市政設施的維護和檢修,是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國務院自 2015 年開始部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工作。到 2018 年,全國有 69 個城市在建的地下綜合管廊將達到1000 km,總投資約 880 億元。據(jù)粗略統(tǒng)計,未來地下綜合管廊投資規(guī)模將超過1萬億元。2016新建地下綜合管廊公里1791公里,2017地下綜合管廊在建里程6575公里。盾構機,則是實現(xiàn)地下管廊建設的必備工具。
根據(jù)盾構機的設計壽命(通常在1萬小時左右),假設每9公里(雙線)需要兩臺盾構機,盾構機需求量巨大。
2002年前,盾構設計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產品長期依賴進口,價格居高不下,制約了我國盾構的應用,延緩了城市地鐵的快速發(fā)展。
目前,國內企業(yè)在競爭中發(fā)展得比較快,市場份額也在不斷增加,使得近年來我國的盾構機市場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已經打破了國外盾構機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局面。2017 年有超過45家企業(yè)已進入或正準備進入盾構機行業(yè),其中如中鐵裝備、中國鐵建重工集團、遼寧三三等企業(yè)都可單獨承接盾構機施工項目,擁有開發(fā)、設計、制造、服務一體化的專業(yè)施工能力。從企業(yè)結構進行分析,當前盾構機行業(yè)的企業(yè)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國內的裝備制造企業(yè),此類企業(yè)技術水平和制造基礎比較好,在自身原有的裝備制造基礎上通過技術開發(fā)進入盾構機領域的企業(yè);第二類是由外資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yè)或外國獨資企業(yè),如德國海瑞克、日本三菱等;第三類是具有施工總包能力的企業(yè)轉型升級后新組建的裝備制造公司,這類企業(yè)原本就是有盾構機需求的企業(yè),掌握著盾構機的市場,因此目前此類企業(yè)發(fā)展得最好,擁有較大優(yōu)勢,對國內市場的占領比較迅速。而合資企業(yè)和外國獨資企業(yè)由外方掌握核心技術,在技術上有優(yōu)勢,但由于缺乏市場,所以一般采用外國控股,由國內合作方負責市場和制造的形式與中國的地方政府合作。經過多年的消化吸收,國內盾構機企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外資企業(yè)的市場份額在不斷縮小。
隨著盾構機制造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施工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盾構機行業(yè)的競爭也越來激烈,國內外的盾構機企業(yè)都在不斷加大資本投入,通過對基礎設施規(guī)劃建設情況、盾構機的生產市場、技術現(xiàn)狀與隧道建設發(fā)展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當前國產盾構機制造水平,需求和市場環(huán)境變化趨勢。
從黎明期到技術創(chuàng)新期
2009年之前,我國大約有85%的盾構掘進機依賴進口。其中,占據(jù)歐洲大半市場份額的德國海瑞克,以產量1670臺居世界首位的三菱重工,以及擁有多個品牌的德國維爾特的表現(xiàn)最為搶眼。其中海瑞克就占據(jù)國內盾構機市場的70%以上。
我國1953年開始采用盾構進行隧道修建,晚于國外128年。
手掘式盾構
2000年前,國內盾構多為主要部件進口,國內工廠拼裝組合,無自己的核心技術。
2002年開始,中國致力于“造中國最好的盾構”,國家科技部將盾構技術研究列入“863”計劃。
2004年,依托于“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項目,上海隧道研制出國內首臺全自主設計、 具有知識保產權的土壓平衡盾構機“先行號”樣機。該機在切削刀盤驅動系統(tǒng)、推進系統(tǒng)、拼裝機系統(tǒng)、同步注漿控制系統(tǒng)、盾尾密封系統(tǒng)、自動控制系統(tǒng)等關鍵技術進行了技術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中國盾構從有到優(yōu)的歷史突破。
2006年底,“先行2號”盾構在滬制造安裝完成并正式下線,首次實現(xiàn)了國內地鐵盾構的批量生產。
先行號
2008年4月,依托“863”計劃,由中鐵隧道集團隧道設備制造公司牽頭,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參與研制的首臺國產復合盾構“中國中鐵1號”下線,該機國產率 65%,填補了我國在復合盾構制作領域的空白。從此,國內盾構市場徹底打破了進口盾構對國內市場的壟斷,開啟了國產盾構的自主研發(fā)、制造的新篇章。
中國中鐵1號
2009年9月,一臺直徑為11.22m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直徑泥水盾構“進越號”成功貫穿上海打浦路隧道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