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宏經略研究院
海洋工程裝備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時使用的各類裝備。海洋工程裝備主要分為三大類: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海洋浮體結構物和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核心是海洋資源開發裝備,主要指用于海洋資源勘探、開采、加工、儲運、管理及后勤服務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裝備、輔助性裝備,包括各類鉆井平臺、生產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船、卸油船等。
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是目前海洋工程裝備的主體,包括各類鉆井平臺、生產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鋪管船、海底挖溝埋管船、潛水作業船等。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從20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1966-1989年,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處于起步階段,相繼建成第一座鋼結構導管架、成第一座自升式鉆井平臺、第一艘雙浮體鉆井船等設備,為中國海洋資源利用打下了基礎。1990-1999年,受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低迷的影響,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市場發展緩慢。海工產品較為單一,主要是淺水油氣開發設備。2000-2015年,政策推動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國內高端產品開始起步,進一步縮小與歐美的差距。2016年以來,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發展,環保政策深入人心,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也進入了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階段。
近年來,為了促進海洋工程行業發展,我國陸續發布了許多政策。2022年2月《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大幅提升鋼鐵供給質量。建立健全產品質量評價體系,加快推動鋼材產品提質升級,在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能源裝備、先進軌道交通及汽車、高性能機械、建筑等領域推進質量分級分類評價,持續提高產品實物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促進鋼材產品實物質量提升。具體情況列示如下:
近年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整體呈上升趨勢。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中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營收為618億元,同比增長40.58%。初步統計,2022年,中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將達到740億元左右。2023年中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營收將達808億元。 我國海洋工程新增項目隨著中國海洋工程裝備需求量增加而增加。數據顯示,2018-2021年中國海洋工程新增項目持續增加,新增項目為854項。2023年中國海洋工程新增項目將達868項。中國油氣行業積極參與上游油氣資源開發,以高效勘探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增加油氣勘探開發資本支出,為滿足中國油氣需求增長提供有力支撐。2021年中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額為836億元,同比2020年上漲17.75%。未來,隨著中國油氣需求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國家對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視,預計中國石油及天然氣勘探開發投入將進一步提升。預計2023年中國油氣勘探開發投資額將達956億元。
整個海洋油氣開發涉及的設備數量眾多,從市場規模和重要性來看,鉆井平臺和生產平臺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產品。其中,鉆井平臺是完成海底鉆井任務的機械設備,由海上平臺和鉆井部分構成。一般包括固定式和移動式鉆井平臺兩類。數據顯示,2021年租約數量為339份,租約總時長為4661個月。2023年中國鉆井平臺新租約將達到418份,租約總時長將達5815個月。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強國”戰略是指將中國打造成在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我國“海洋強國”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為我國“海洋強國”戰略提出了明確的規劃。在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政策支持下,海洋工程裝備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將得以快速發展,助力海洋工程行業。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數據,我國自2019年起工業經濟規模已躍居全球首位。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包括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和666個工業小類。2018年我國鋼產量超9億噸,較1049年增長5799倍,占全球產量一半。我國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為海洋工程船舶制造以及技術迭代提供了重要支撐,有利于海上風電專業工程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
在我國力爭達成“碳中和”和“碳達峰”的大背景下,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對于清潔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海上風電則是清潔能源中的重要品類。同時,國內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多歷經以補貼政策為主導到市場競爭推動的發展路線,長期看海上風電行業補貼退坡直至平價上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隨著海上風電技術的不斷進步,海上風電開發成本會進一步降低,我國海上風電會取得更快的發展,對海洋工程行業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