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濤
《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出臺,文件本身不乏亮點,詳實且接地氣、同時有足夠的前瞻性。這是在當前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我國在部分領域面對可能的技術封鎖和貿易壁壘,由此提出構建雙循環、實現各行業技術和產業升級、追求高質量和綠色發展、以及穩就業穩制造業等多種大背景下,由工信部、科技部和環境部3部聯合制定的。這個時代大背景在不同的行業面臨的挑戰不盡相同,環保行業就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所面臨的痛點難點有共性也有其行業自身的個性。本文嘗試由此就文件推進中的關鍵點和難點痛點做些簡要的分析:
一、總任務目標基本可達,但也存在挑戰
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環保制造業產值在2016年是6200億元,而到了2020年已達到 1萬億,按照這個趨勢2025年達到1.3萬億是合理的預期,但是這個目標也存在一定的挑戰。根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發布的行業報告,環保行業總營收增幅首次降至10%以下,近三年來增速逐年明顯下滑,在大氣十條、水十條等對環保行業高增長起到重大支撐的文件逐步效力衰減后,整個環保行業的總量增長有可能面臨挑戰。此外,以政府付費為主要來源的環境治理服務(城鄉污水、垃圾)還要受制于近幾年地方政府的收入下降,而工業企業為收費來源的工業三廢治理則需要我國整個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和產業升級為支撐。在宏觀環境上,環保裝備制造業的增長目標的實現有可能受到上述外部大環境的不可控因素的制約。
二、環保行業本底值不清是行業統籌管理工作的難點之一
上述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相關報告中,2020年環保產業測算的總的營業收入僅為1.95萬億元,其中環境服務收入為1.2萬億元,考慮到還有施工等其他類型營業收入的占比,環保裝備行業當年總營業收入應該遠不到5000億元。此外,報告所調研企業的營業收入合計大約占前述測算總值1.95萬億的約60%,而調研企業范圍內的從事環保產品制造的有2000家左右,其中700家兼營環保服務,粗略計算這2000家的環保產品產值最多是1000億左右,按這個倒推2020年我國環保裝備制造的總產值僅為約2000億元。因此可見,本底值不清是研究我國環保行業的難題之一,也給環保產業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題。
三、裝備制造業受環保行業應用型和成本性倆大特征影響,但更多的應用場景是我們的優勢
環保采購模式一直具有能省則省的成本型特征,追求低廉價格的行業基本面尚無根本性的改變,因此科技創新的驅動力相對不足。作為典型的應用型學科,我們觀察到在基礎科研方面也一直缺乏來自環保企業的投入,院校中的環保行業的突破性成果很多來自其他專業學科(化學、熱力、機械、材料等),而諸多環保企業在自身的科研投入方向主要在應用角度,追求的是從解決市場上的實際環境問題出發的立竿見影和短頻快的效果。因此,從目前我國環保裝備水平看,離發達國家在材料、儀器等高端產品上有相當的距離,這就是上述特征帶來的。然而,由于我國目前在世界產業分工的地位,我們的工業污染物治理的各種復雜需求,以及龐大人口基數帶來的城鄉環境治理的巨大市場,給各種應用型環境治理技術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這又成為我們的優勢,結合我國制造業性價比高的特點,這樣的產品優勢又會輻射到一帶一路甚至反向走入發達國家市場,為我們的環保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打開新的天花板,比如在膜產品和生活垃圾焚燒爐排爐等領域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
四、為根本上提升環保裝備的科技水平,發揮科研院所在基礎科學上的作用尤為重要
前款所述的基礎科研薄弱的行業情況,目前看基本不可能期望環保企業自身來解決,因此發揮科研院所的作用變得尤為重要,正如前述,環保的高端產品的升級突破更多要依賴其他相關基礎學科的助力,針對性突破未必來自環境學院,在化學、材料、自控等方面我們都有相當的空間可以提升,提升空間也會受制于我國在這些領域的自主科研的突圍能力。做好相關的產學研聯合機制,發揮企業在其中的作用,發揮平臺在其中的橋梁作用,都是文件中所強調的助力方式。
五、需要關注不同領域的商業模式的不同分而治之
環保領域之所以復雜,就是對于不同的細分領域,其商業模式各有不同,也會影響一些舉措的實施效果或者需要調整其實施模式。比如,在政府為主導的城市環境治理中,北控、光大、首創、中節能等大型投資運營企業而不是大型裝備制造企業起到了龍頭的作用,因此在水環境、無廢城市建設相關領域的技術整合,雖然這類企業未必在環保裝備制造方面有所建樹,但依然應該是這類企業去發揮文件中的行業龍頭企業的作用,而不是景津這類相關領域的大型制造企業。但是大氣治理領域和工業廢水領域則以工程總承包和設備供貨為主,并不存在投資運營的商業模式,所以龍頭企業就是相關的龍凈、清新、倍杰特這類上市企業。
六、需要思考如何構建大小企業、國企民企之間的良性關系
前述說到龍頭企業的作用,就必須結合環保行業的特征來思考大小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關系。根據協會的調查,大企業的毛利率更高,研發投入能力強,毫無疑問應該在環保制造裝備升級中更有能發揮作用。但是我們也觀察到,以政府側環境治理為目標市場的大型企業絕大部分都是以投資運營為主,這個領域的大型環保企業基本都是國有或者國有控股,這個與以特許經營為特征的投資運營模式對融資要求更苛刻,有利于國企發展,同時這種商業模式比技術、裝備和工程模式更容易做大規模。但是我們要認識到,相對而言,這些投資運營企業長處在于投建管運,大部分不參與設備制造,相關技術創新能力普遍并不強,突破性創新更容易發生在民營企業內部。因此,構建一個國有和民營互補的產業生態環境,發揮不同類型企業各自的優勢,是國家設計專精特新機制的初衷,而之于環保領域,就需要針對上述上下游產業格局的特殊性,提高環保設施運行狀況的透明度,以促進企業采購的公平性,傳導到中小技術企業來形成創新動力。
七、重視品牌、注重推廣需要流程要素透明化
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產業服務業的協會和其他平臺組織該如何加快先進技術的推廣和優秀品牌的建立?這方面不但需要有所作為也需要精準作為。我們推廣的是不是市場認可的先進技術?我們所制定的標準是不是反而有可能抑制了創新?回到我們這個環保行業本身,缺乏受益者付費模式的基本特征帶來了整個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和市場選擇力偏弱等種種問題,專利保護水平也是各行業中較低的。因此,除了加大專利保護,鼓勵保護中小企業的創新等措施,我們還要謹慎使用政府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手以避免對市場的不正常擾動,同時要在信息公開方面有所作為,比如前述的加大推進設施運行狀況的公開,以及湖南省住建廳曾經搞過的農村污水處理裝置公開大比拼,都是合理使用體制內資源促進行業發展的例子。
總之,在環保裝備制造業處于產品化、智慧化、品牌化的全面升級的前夜,《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文件的出臺具有重要的意義,文件中有許多亮點,限于篇幅筆者不在一一點出。出于環保產業自身發展的各種局限,我們需要深入結合行業特點,并針對細分領域的不同規律精準施策,才能將文件所述的各項措施發揮出最佳的效力。